送 灶
在乡下,农历腊月二十四,俗称二十四夜,便是送灶的日子。
记得小时候,家家都有两眼或三眼的土灶,灶头上用砖头砌一个神龛,里面贴一张灶王爷的像,两边千篇一律地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联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平时,家里做什么好吃的,母亲总是先盛一碗敬过灶神后才给我们吃,即使做饼蒸馒头,第一个“吃”的也非灶王爷莫属。
在我们家,送灶总是父亲的“专利”,不是其他人所能替代的。我们只能在旁观望,而且还不准高声讲话。
乡下的冬夜总是显得有些沉寂,到了二十四夜,便渐渐有了些鞭炮声了,这是乡邻们开始送灶了,约摸八九点钟的时候,父亲才在条台前摆好糕点、糖果等供品,燃起香烛,然后把灶王爷从神龛里“请”出来,放在一个用芦苇做的“马”上,一边在香炉里焚烧,一边念念有词地祈祷着,同时在香炉里焚烧的还有几根切断的稻草和几粒黄豆,据说是灶王爷的马料。
送灶这一旧俗,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王龛大都设在土灶的右侧面,里面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就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在唐《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糖水涂于灶上司命(灶王爷)”的记载。送灶时,人们用酒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一起焚烧升天了。其意是喝了酒吃过糖的灶王爷嘴甜了,到了上帝那里会给主家说好话的。在我国北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今年又到二十四,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刁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比起送灶来,接灶就显得简单多了,只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将新买的灶君像贴在神龛里,摆上一些供品就行了。如今使在乡下,用土灶的也不多了,送灶的旧习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罢了。(吕庚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