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盐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新理念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心系百姓提升民生幸福指数,全面小康建设的盐城实践蹄疾步稳——增幅大:近两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经济总量、财政、投资、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全省第一,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70亿元,分别跃居全国同类地级市第15位和第9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持续性不断增强;产业新:以中韩盐城产业园区建设为标志,以环保科技、大数据、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及海洋经济等为代表的产业创新“十大工程”,刷新了产业发展版图;增收快: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体居民收入增幅全省第一,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小康综合指标和民生水平、民生发展、民生满意度三大指数苏北第一……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适应和把握经济新常态,全面展开“建设新盐城、发展上台阶”生动实践,探索走出一条沿海地区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的有效路径,加快建设创业开放生态幸福厚德的美丽盐城,全市呈现出人气旺、空气好、风气正、士气足的良好局面,“沿海当先、苏北领先、全省争先”的三先追求成为现实,盐阜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
近两年,我市以绿色转型为引领,充分发挥生态基础和潜力优势,坚持市场导向、高端引领、生态底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促进经济在新常态下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
把“经济强”的功夫下在转方式调结构上,主动策应“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趋势,启动实施总投资1700亿元的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严格控制并加快淘汰污染排放产业,新产业经济快速崛起,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一半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汽车产业在去年整车和零部件销售超千亿的基础上,推进产业链条向汽车服务业延伸,正打造整车、零部件、服务业“三个千亿”全产业链,同时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已建成全国最大雾霾治理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形成千亿级全产业链规模。机械制造转向以风电装备、数控机床、智能终端等高端制造业为主,年均增速保持在20%左右。
海水淡化产业正着力打造国家创新非并网风电淡化海水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示范基地。清洁能源产业形成规模,实现能源方式转变,发电量占全省40%,占全市电力消费16%以上、今年将达20%,提前五年达到国家标准。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42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6.9%。启动实施“515”人才引进计划,每年引进5万名大学生、1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和500名领军人才,推动盐城从“打工经济”转向“创业经济”、由“创业经济”迈向“人才经济”。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江苏沿海中部枢纽城市,我市充分放大地缘经济优势,做好融接文章,着力打造沿海开发“升级版”,加快沿海中部崛起。近年来,沿海基础设施累计投入400亿元,盐城港跻身全国亿吨大港行列。南洋国际机场改扩建二期工程和新航站楼建设启动,去年旅客吞吐量翻番接近百万人次。通往上海、南京、北京、西安方向的高铁项目有序推进,盐城飞速驶向“高铁时代”。盐城成为中韩产业园地方合作城市,中韩盐城产业园区建设正按照建设第四代中外合作园区要求快速推进,努力打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国际合作新典范。
近两年来,我市以农业强市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突破薄弱环节,走出一条体现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彰显盐城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机制活、基础稳”。
作为农业主产区,盐城是江苏农业的“大块头”和“硬身板”,是江苏在全国“带好头、领好向”的重要支撑。按照“调粮压棉减油扩特经”的思路,结构调整快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突破200万亩,增量全省第一;盐城联耕联种写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接二连三”深入实施,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和创意农业加快发展,荣膺“2015年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奖和“一带一路”生态宜居旅游名城称号。镇村经济蓬勃发展,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激活内生动力,58个镇GDP过亿元,涌现出一批百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启动30个重点中心镇、200个新型社区控制性详规和重点镇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打造和培育一批特色镇村。
近两年来,我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大盐城”建设重要内容,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市,深入推进可持续发展综合改革,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发展特色和优势日益彰显。
“两年累计投入300多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动实现保护开发双赢。”市环保局负责同志说,盐城,这片昔日的“丑滩薄水”盐碱之地,如今绿色发展生态效益指数全省最优,已“蝶变”为黄金海岸“经济走廊”、“生态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连对环境相当挑剔的濒危物种都能感知到,不远千里飞来“度假”。
保护生态就是创造财富,守住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我市严守生态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九大类92个陆域及海域生态红线区域,严把“产业导向、项目准入、节能减排”三个关口,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兴建五个沿海万亩林场,新增绿化造林面积近90万亩、全省第一。致力筑牢生态屏障,首部地方法规《盐城市绿化条例》颁布实施,推行水资源补偿机制,建设排污权交易平台,试行“刷卡排污”。倾力打造生态家园,实施清新空气、清澈河道、清洁村庄、清爽城市“四清”工程,完成市区114.8公里河道整治、农村13万条河道疏浚和1.5万个自然村庄整治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运。去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最好,优良天数比例全省最高,被列入全国十大洗肺城市,连续两年全市域秸秆禁烧“零火点”,基本实现“空无烟、地无尘”,“盐城蓝”成为常态,一座“让人打开心扉”的城市享誉海内外。
近两年,我市以发展惠民为导向,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扎扎实实建设全面小康,久久为功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我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发展,坚决贯彻总书记“七个更”要求,下大力气解决好重大民生关切,倾力为民办好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坚持市县镇三级联动,户村片分类施策,扶帮促多措并举,形成精准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去年我市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新“八有”目标,走出一条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解决相对贫困的有效路径,盐城扶贫开发带来的巨大变化得到中央肯定。
作为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市,我市在全国首家成立市级社会救助中心,在全省率先建立困难群众托底救助制度并实现市域全覆盖,35.7万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有了可靠保障。启动实施跨区域引水的新水源地工程,从根本上解决饮用水安全,盐城人喝上长江水的夙愿即将成为现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医疗就诊,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城市精神生生不息,一首歌传唱20年。去年年初至今,“中国好人”榜月月都有盐城人,累计已有47人当选。好人馆、水浒文化博物馆等品牌场所以及现代淮剧《小镇》、《半车老师》等文艺精品传承文明弘扬新风,托举起“厚德盐城”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民心。
近两年,我市以作风建设为抓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重抓干部队伍,重抓作风建设,重抓基层基础,重抓工作落实,着力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推动形成党风政风民风互促并进的生动局面。
大力弘扬“铁军精神”,充分利用盐阜老区红色资源多的优势,相继投入8000多万元提升改造重点革命遗址,投资近3亿元打造全国一流党性教育主阵地,加强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作风纪律的教育培训。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严守纪律规矩,真正做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以模范言行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第一线培养干部,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我市每年都要选派500名市、县机关年轻干部驻村下访,宣传政策、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既转变了干部队伍的作风,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民心。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适应经济结构、党员流向、群众需求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党组织设置,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商务楼宇等纷纷建立党组织。
全面从严拧紧刚性约束,市委对惩治腐败始终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建立“一案双查”、“十个严禁”、“十个一律”等制度规范和行为准则,开展为官不为、公款吃喝、奢侈浪费、虚假浮夸等专项整治,使各级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