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余姚的话,多数人会蹦出“河姆渡”、“王阳明”、“四明山”、“杨梅”等,仅此几项,足以让余姚名满天下、魅力无穷了。位于富裕的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余姚距离上海高铁是1个半小时车程,自驾车接近3小时。我们上海大丰商会一行十六人就是这样兵分二路,分别从上海乘高铁和驾车开启这趟余姚之旅的。二天的行程,除了将前面提到的余姚的名片上的词汇一一对应并标记为脑海中到此一游的实景外,便是这里要说的余姚的“盐阜人现象”。
上海大丰商会的此次行程是由在余姚的大丰老乡韦志华倡议和发起的。去年在上海参加了几次大丰商会活动的大丰人韦志华盛情邀请大家去余姚摘杨梅,就有了上海大丰商会的第一次外出活动,也就有了这次的“盐阜人现象”的意外发现。
志华以及他的兄弟们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他们七人以年龄大小排行,称之为“老大、老二……直到老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大多来自苏北盐城、都是高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余姚,多数在余姚成家立业,甚至娶了余姚的媳妇,在余姚呆了至少十年以上,都是创业者,都小有成就,都充满朝气,都很抱团、互相帮村和扶持。面对这些共同点,大家一定要问,余姚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
答案是清晰而明了的。作为大学生或研究生毕业的他们在面临毕业后去向的选择时,余姚,这个富庶之地向他们发出了真诚的邀请,欢迎他们来创业。这样的举动,相信许多地方都有过,但在这个群体身上,我们第一次惊诧于这样“招才”实效:
十多年前,大学或研究生毕业,一无所有的他们,在行将毕业选择处所和工作时,余姚给了他们12万到50万创业基金,让他们住进了价格低廉却设施齐全的人才公寓,鼓励他们在余姚自主创业。最为重要的是,余姚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对这些新创设的企业实施了“积极不干预”、“放水养鱼”,任创业人“野蛮生长”,并通过创建“模具产业园”、“塑料产业园”、“电子产业园”的聚集效应,助推了产业联动效应和富有成效的帮助创业者们选择创业路径。于是乎,以上千家模具厂引发的上下游产业链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余姚这个县级市100亿元以上的GDP。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盐阜人在这块热土上的“生根开花”和硕果累累。对照之下,余姚的筑巢引凤政策,许多地方甚至不乏较之更为优惠、更有吸引力的措施,然而,这块土地上,却催生出了与“盐阜人现象”相互媲美的“安徽人现象”、“山东人现象”,自然,也还有“浙江人现象”。这就显出余姚与其他地方的大不同了。人才能来,是余姚人的智慧;来了能留住,是余姚人的真诚;留住了还能创业,是余姚人的胸怀;创业了更能成功,自然就是余姚人的成功了。对比许多地方招商引资那些花拳绣腿和看上去很美却难以落到实处的政策,特别还有“关门打狗”的损招,似乎可以从中找到余姚人致富的密码了。
盐阜七兄弟,老大顺东严谨,老二鹤鹏仁厚,老三志华持重,老四浦军沉稳,老五志勇内秀,老六小兵豪爽,老七张浩聪慧,他们有的自己创业,有的正在传统产业中进行转型,其中有几位已经结成了一个新的团队,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征途中携起手来,共同发展。很难想象,在他乡,在异地,有这样一个“兄弟”队伍,如此坚定地与本地融为一体,坚定地“不给家乡丢脸”,拥有一份充满未来的事业,无论是骨传导音频技术的开发和运用、跨境电商的业务、电子控制器的生产、电动平衡车的开发,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年轻一代知识人的勇气和创新能力,而这些,来自于这个叫做“余姚”的地方。如是,余姚,这个先人出现,孕育了农耕社会的种植稻米、驯养家禽、开挖水井、建筑木屋的古老文明发生的发思古幽情之地,多了一支盐阜人,在这里生活与繁衍;余姚,这个浸润着“知行合一”、“致良知”、“求是”基因的圣贤之地,也成就了四方来客汇聚开疆辟土之胜地,有了新一代盐阜人的群像,他们年轻、有知识、有头脑、有思想、有能力,他们深深地植耕于这块让他们的理想能够落地的地方,融入了这块给他们带来希望和未来的地方,砥砺前行。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流连忘返、更有吸引力呢?祝福你们,余姚盐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