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盐阜要闻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阅读: 1173 次       日期: 2016年8月2日
出处: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盛夏时节的盐城,万物皆景绿意浓,绿荫环抱一片郁郁葱葱,广袤的生态湿地碧水长流,连片的沿海滩涂白鹭群飞,一座座森林公园树叶翠绿……处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宜人环境,“盐城蓝”正成为不变的城市标识、“盐城绿”正成为靓丽的城市底色、“盐城美”正成为这座城市鲜明的城市品格。
  保护生态就是创造财富,守住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盐城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以绿色发展撬动增长、引领转型、惠及民生、优化环境,探索走出一条沿海地区增长与转型良性互动、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经济与社会协调并进的有效路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盐城正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加快绿色转型,让美丽与发展同行
  上个月,由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研究室主任裴有康率领的创新团队,与盐城环保科技城签订了“新型太阳能辅助城市空气清洁示范系统”合作建设协议,预计两年内实现产业化。
  “这是颠覆性的创新项目,能够带动中国空气污染控制新产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称赞说。项目主体工程是建造一座由太阳能驱动的除霾塔,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清洁城市空气。
  不仅如此,科技部和环保部把“灰霾、烟雾、酸雨追因与控制”等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放在环保科技城,让其担当起环保领域“国家队”的使命。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一直是盐城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和“主题曲”。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才能使“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让美丽与发展同行。
  绿色化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盐城坚持高端导向、市场导向和生态导向,以大产业、大项目、大载体为重要抓手,以创新驱动、开放融合为主要动力,致力建设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高轻新绿”产业体系。全国首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奥新碳纤维新能源汽车在盐城下线,总投资20亿元的中汽中心盐城汽车试验场正式启用……
  新兴产业成为转型升级主引擎,以中韩盐城产业园区建设为标志,环保科技、大数据、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及海洋经济等为代表的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上半年实现开票销售超千亿元,精心打造盐城经济发展“十八罗汉”,刷新了产业发展版图。
  直接利用清洁能源发电制水的集装箱式微电网淡化海水成套设备,已从盐城新能源淡化海水产业示范园正式交运印尼;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在盐城上线运营,盐城已成为数据资源快速聚集地。近年来,全市新兴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开票销售突破150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和累计数均居苏北第一。
  今年上半年,全市11项主要经济指标中,8项增速高于全省、6项增速全省前三,呈现以“进”促“稳”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开发保护并重,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
  7月12日,《盐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正式发布实施,意味着我市依法治水进入正常化轨道。“水十条”,主要包括深化工业污染防治、提高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强化技术研发与科技支撑等方面,对改善全市水环境质量,提出了43项具体任务措施。
  理念越坚定,行动就越有力。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盐城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探索,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用制度守护绿水青山,既给百姓一片蓝天,又给群众一汪清水。
  盐城拥有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生态系统,拥有太平洋西海岸、亚洲东部最大的滩涂湿地。我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独特的优势,深入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市创建活动,守住开发红线,保护生态资源,持续开展“治水、净气、绿化”三大行动,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严格执行保护制度,空间上守住生态红线保护底线,行业上守住排放总量底线,项目上守住环境准入标准底线,全面落实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交易机制。坚持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平衡的“控制线”、保障生态安全的“警戒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实现生态建设指标具体化、考核刚性化。
  坚持以严格措施保护生态资源环境,在严格执行省级生态红线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市级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组织编制《盐城市生态红线规划》,研究出台《盐城市生态红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盐城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了生态红线管控的制度体系。
  严把产业导向关、项目准入关、节能减排关,加强沿海重点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展开“一企一档”建设,加大产能过剩化解和污染减排力度,着力建设沿海“经济走廊”和“生态走廊”,打造沿海开放开发“升级版”。持续推进节能降耗,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去年投入21亿元,在化工、冶金、电力、纺织等高耗能行业开展节能技改工程。
  建设生态家园,让绿色成为幸福底色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6、PM2.5平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72%,全省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盐城环境空气质量继续保持江苏最优,三项主要考核指标排名均列全省第一。
  头顶蓝天白云,呼吸洁净空气,是每个老百姓的期盼,也是市委、市政府部署推进的一项重要民生幸福工程。近年来,盐城深入实施清新空气、清澈河道、清洁村庄、清爽城市“四清”工程,致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气爽的宜居宜业环境。
  环境是资本,生态出效益。作为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市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盐城大力推动能源转结构,积极探索风光渔、风电车、风电水等综合利用模式,发展千万千瓦风电、千兆瓦级光伏为支撑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快构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和增量均居全省第一,清洁能源当地消化率100%,新能源产业风生水起、风光无限。上半年,全市新能源发电企业发电32.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86%,相当于节约标煤103.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9.23万吨。
  持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完成成片造林8.1万亩,新增城市绿化地被2284万平方米,新建和完善高标准农田林网50.2万亩,沿海五大新林场新造林8500亩,城乡到处郁郁葱葱。上半年收贮秸秆5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加强水环境治理,今年已完成市区核心区16条(段)城市河道水下工程和6078万方农村河道土方疏浚,进一步彰显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城市特质。
  与此同时,大力推行生活方式低碳化。为了让群众生活处处充盈着绿色和健康,全市加快建设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和绿色家庭,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倡导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绿色消费,淘宝、京东、苏宁等主流电商在我市设立服务中心、站点、直营店达730个,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42.8亿元、同比增长50.2%。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推行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的城市交通模式,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盐城蔚然成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沿着绿色发展之路,盐城步履坚定、继续前进。这座让人打开心扉的秀美城市,正铺展出产业变绿、城乡增绿、生态更绿的宜人画卷。
 >> 附件下载
 
 >> 相关文章
“绿色滨海”增添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2018年6月1日)
东台全面小康指数跻身全国县级市百强 (2018年6月1日)
弘扬家庭文明 助力乡村振兴 (2018年6月1日)
城南新区聚焦项目全力以赴促发展 (2018年6月1日)
我市“三治三化”专项行动提速提质—— 外修“颜值” 内强“素质” (2018年6月1日)